信息工程学院是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15月设立的五个二级学院之一,其前身是信息与智能工程系。学院秉承“德能并举 工学交融”的校训,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合作促院,紧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立足于信息产业和智能工程领域,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显著成绩。现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含UI设计和Web前端开发两个方向)、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和工业互联网技术5个专业,各专业在籍学生2900余人。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院现设有Web前端开发、计算机应用、物联网与云计算、信息安全、综合实践实训5个教研室,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7人,省级优秀辅导员1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院级教坛新秀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3人,具有硕士学位3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具有“双师”素质证书25人。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应用3个省级教学团队。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岗课赛证创”融通的综合育人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融教、学、训、赛于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四五”以来,学院承担省级质量工程各类项目20项,提质培优项目(任务)7项;先后取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取得外观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承接横向课题6项。

专业教学资源丰富。学院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课程负责人围绕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现建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MOOC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程课、教学示范课程等25门(项)。参与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

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师生在安徽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多名学生免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2021年,获B类赛事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3项,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项;C类赛事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D类赛事获奖15项。2022年,获A类赛事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B类赛事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9项,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安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5项C类赛事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D类赛事获奖12项。2023年,获A类赛事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B类赛事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3项,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C类赛事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D类赛事获奖62项。其中,师生参加2023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1+X证书覆盖全面。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先后获批Web前端开发、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移动应用开发、网络安全评估、界面设计、WPS办公应用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项目,X证书专业覆盖率达100%。同时面向专业学生开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装配调试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工作。

实习实训条件完善。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实训设备先进,拥有多媒体(智慧)教室23间,专业综合实训室15个,建有7个专业创新活动工作室,用于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专业技能拓展训练。建有省级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1个,各专业均设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产教融合成效凸显。学院围绕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实现专业对接产业,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高度契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先后与安徽云宝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数字奇安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蚌埠依爱消防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海控三鑫(蚌埠)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合肥领智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创先泰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奥禹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和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泰格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范式、拓展科教融汇新路径、引领人才培养新生态,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画好校企合作同心圆。

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学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五育并举促成长、三全育人助成才”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先,“育、管、疏、导、爱”五位一体,把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五育并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零距离衔接。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良好、实践动手能力强、技术技能水平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6%以上,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0244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