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 | 发生在身边的校园诈骗案件与建议

发布单位:软件学院编辑:发布日期:2019/05/13浏览量:2261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作为学生进入社会最后一站的“引路人”,辅导员担负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的双重职能。

肩负着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任,经过几年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我感到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校园诈骗案件必须重视,必须紧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着力宣传诈骗手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断增强学生的防骗意识。


一、诈骗手段五花八门,处处是陷阱。

1.诈骗短信 处处提防

同学们是否经常接到一些银行或通讯公司发来的诈骗短信,诈骗者假冒银行或银联的名义向持卡人发送短信,称持卡人的银行卡在某处消费或卡的信息资料被泄露,要其到银行或公安机关的所谓“金融诈骗科”报案,并提供“报案电话”,诱骗持卡人在ATM机上进行相关操作,将卡内资金转入不法分子银行卡账户内;直至目前,各地警方仍陆续接到一些有关信用卡短信欺诈的报案。

2.真实身份 虚假合同

利用合同或无效合同诈骗的案件,近几年有所增加。

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

对于类似的案件,由于事先没有完备的合同手续,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往往时间拖得很长,花费了许多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3.招聘为名 设置骗局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某高校几位学生通过所谓的“家教中介”机构联系家教业务,交了中介费后,拿到手的只是几个联系的电话号码,其实,对方并不需要家教,或者“联系迟了”,但要想要回中介费是绝对不可能的。

4.以次充好 上门行骗

一些骗子利用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学生上当受骗。更有一些到学生宿舍推销产品的人,一发现室内无人,就会顺手牵羊、溜之大吉。

5.骗取信任 寻机作案

诈骗分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后常寻机作案。

 

二、提高防骗意识的措施与建议。

1.大学生日常交往注意问题

明确最基本的交往关系,校园内人际交往具有多样性,其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的关系比什么都可贵,妥善处理这两点关系尤为重要。在任何交往环境中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的朋友应当是志同道合的,要记住“了解、理解、谅解”。交往中发现对方疑点或已受骗时,应及时向老师或学校保卫部门报告,切勿“吃哑巴亏”。 

2.大学生选择职业防止受骗

首先,尽可能通过学校或到人才市场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上选择。其次是不要轻信,诸如单位状况、从事工作性质,可通过学院老师进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上当受骗,还使自己签合同时更加主动。第三,遇到被骗时,立即向领导、老师、保卫处等报告,保留证据,提供线索,协助调查。

3.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直接伤害主要是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而非身体上的伤害。网络还隐藏着其他陷阱,如上网聊天交友是大学生喜欢的节目,但在虚拟环境下交友比现实生活总要更加谨慎。

慎交朋友,以防上当受骗,不可将个人资料外泄,更不要随便答应网友外出。电脑不能代替的是人的情感交流,多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和朋友直接交往、聊天,加强体育运动,合理安排时间,讲究科学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