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8月28日至3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安庆、合肥和六安市开展实践研学暨主题党日活动。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黛瓦青砖间,小巷古朴,文脉悠悠。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六尺巷传世百年,是中国人以和为贵精神的具象化,是中华民族“礼让和谐”传统智慧的重要载体。行走在六尺巷,思政课教师重温了“张吴礼让”的历史佳话,学习了“听、辨、劝、借、让、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工作流程,接受了“廉洁立德 正气铸魂”的中华廉洁文化教育洗礼,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时代价值。
在安庆独秀园和陈延年、陈乔年读书处,丰富的馆藏资料和讲解员的详尽解说,全面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生平事迹,展开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陈延年、陈乔年二位烈士“决不跪下”的铮铮铁骨和“让后代享受幸福”的赤子情怀。思政课教师跟随历史人物,回到了百年前风云激荡的觉醒年代,重温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程,感悟革命先烈坚守信仰、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安庆邓稼先故居陈列馆,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传奇故事。“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试验成功立下卓越功勋,他以身许国、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伟大事迹感人至深。
八皖大地,群星璀璨。在安徽名人馆,从文明曙光中的先祖到智慧星空中的先知,从在变革中探索的先导到烽火中前行的先锋,展馆图文并茂、声光电结合,呈现了从史前至现代安徽人文脉络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画卷。观看展览,聆听讲解,思政课教师徜徉在历史长河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走进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在“五前委”雕塑旁,在“胜利之师”艺术群雕前,思政课教师详细了解解放战争前国内外形势、战役的决策和部署、战役经过和历史意义,深切感悟当年党中央和总前委的运筹帷幄,对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有了深刻的认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李克农将军纪念馆和胡底烈士纪念馆,泛黄的电报机、密写药水瓶、潜伏时期的手稿等珍贵文物,生动还原了“龙潭三杰”李克农、胡底和钱壮飞在隐蔽战线的生死斗争,让思政课教师深切感受革命先辈对党忠诚、无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和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
河南有红旗渠,安徽有淠史杭。无雨则旱,有雨则涝,曾是江淮分水岭地区群众千百年来的痛楚。新中国成立后,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近百万江淮儿女用愚公移山的执着,建设了堪称奇迹的“人间天河”淠史杭灌区。站在将军山渡槽,走进横排头渠首枢纽,登上仿古高塔清源楼,思政课教师仔细端详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文字记载,被“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深深打动,对奋斗是幸福之源和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
此次为期三天的实践研学,既是落实学院党委加强思政课建设工作部署,又是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进建设“大思政课”的创新探索。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沉浸式学习,零距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修,深度挖掘地方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力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能力,为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文/图:胡铃沛 刘春静 预审:聂小明 审核:黄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