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共产党员风采录:甘洒热血写春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3-25浏览次数:188

   在学生眼里,她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朋友、师长;在同事眼里,她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着,精力和热情永远都是那样充沛;在领导眼里,她就像一位魔术师,又像是一个谜,所带出来的学生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交给她的任务总是出色地完成。她,就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共产党员陈书菁,二十多年来默默无闻地奉献在辅导员的岗位上,无怨无悔,甘洒热血写春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爱心化甘霖,滋润学生心田

   1983大学毕业开始,陈书菁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直到2001年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后,她任系辅导员,2005年因工作成绩突出,任系总辅导员,与学生打交道贯穿始终,从未间断。在很多人眼里,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而她却一直享受着这项工作,从中体会到了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做辅导员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耐心和诚心,只要用心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总会有收获的。”陈书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耿文龙同学也许这一辈子都忘不掉陈书菁老师曾给予过他的帮助。耿文龙同学的父亲因为过失犯罪,被叛了重刑,母亲离家出走,不知去向,耿文龙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相当贫困。入学后,随着天气转冷,耿文龙因为贫穷买不起新鞋,穿的鞋子破旧不堪,脚趾头还露在外边。这些还不是最糟糕的,由于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耿文龙整日闷闷不乐,心灵的天空一片灰暗,变得独来独往沉默寡言起来。陈书菁获知这一情况后,多次找耿文龙同学谈心,鼓励他振作起来,做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男子汉。陈书菁的儿子与耿文龙年龄相仿,她又从家里拿来儿子的新鞋子和毛衣,私下里将这些东西交到耿文龙手里。接到衣服鞋子的那一刻,耿文龙眼里噙满泪花,他已经许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母爱了,他真想大声地喊陈老师一声“妈妈”!接下来,陈书菁所在的系每举办活动,她都会有意识地让耿文龙参加,慢慢地,耿文龙同学开朗了,阳光又重新照耀在他的心灵。耿文龙的父亲在狱中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动得痛哭流涕。

    平日里,陈书菁总是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其说是师长,不如说是一位朋友和一位母亲,宿舍是她常去的地方,与同学们促膝交谈,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针对问题一一解决。陈书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深夜,有一名同学因胃出血痛得在床上打滚,陈书菁得知后,不顾夜深家远,急忙赶到医院,忙前忙后,为同学垫付医药费;系里有很多学生家庭贫困,陈书菁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多次拿钱资助他们,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她的举动也同样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教师节的时候,她收到的贺卡和祝福短信数都数不过来,许多毕业了的学生逢假期绕道来看望她。每每这个时候是她最开心的。“能赢得同学们的认可,我知足了。”

                   “心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

    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陈书菁总结出单亲家庭、贫困生、有网瘾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自闭、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还有就是正值青春年少,感情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容易酿成不良后果。在陈书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很多学生的名字和个人情况,对此,她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解决办法。

    首先,对问题严重的学生,她采用的是“个别谈心,各个击破”的办法。曾经有个叫王菲的女同学,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给她的打击很大,她变得消沉起来,沉迷于网络,对学业无望,后来无法自拔。爸爸为此大伤脑筋,甚至哀求王菲不要继续沉沦下去。陈书菁了解到情况后,多次找到王菲谈心,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帮助王菲跨越了生命的鸿沟,完成了思想洗礼,帮她从堕落的边缘拉了回来。这还不算,陈书菁根据王菲打字快的特点,安排她为系里打字,为班级做贡献,王菲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生活学习逐渐回归正轨。这样的事例在工作中也不知发生了多少回。

    其次,对于思想上出现了不好苗头的多数学生来说,陈书菁在走进宿舍谈心的基础上,利用中午、晚上课余时间,不定期地将他们集中起来开展活动,通过“能力拓展训练”、“未来教师能力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得到了教育。“学生的头脑就好比是一块空地,如果你不去用好的思想占领的话,就会被坏的东西占领。”陈书菁常这样想。

 陈书菁认为,相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最可怕的不是经济贫困,最重要的是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 “经济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她不仅做到经济扶贫,而且做到了“心理扶贫”。这中间尤为重要的是端正他们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认识到经济情况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人格的高低,正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以知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来充实自己,在精神上脱贫才是最重要的。

            帮学生树立就业观,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出于对未来的茫然,许多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对将来的就业出现了悲观情绪,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鉴于此,陈书菁多次召开班会,让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并用身边大量活生生的事例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学有一技之长,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一技之长,肯定不会成功。”“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陈书菁真诚的话语打动了无数学子的心,她所在的系学风正、学习劲头足,各类考试成绩均名列全院前列。同学们把她当成知心朋友,快乐的、烦恼的、许多对父母亲不讲的话语,在她这里都可以尽情地畅所欲言,在这里,大家明确了方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与此同时,陈书菁还时常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就业困难学生推荐工作。有一名叫张冬冬的同学,家境贫寒,毕业时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非常着急。陈书菁获知后,将他推荐到阜阳电信部门工作,有了一份不菲的收入,张冬冬及其家人打心眼里感激陈书菁的帮忙。陈书菁说,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有出息,自己打心眼里高兴。

                  舍小家顾大家,用大爱诠释人生

    熟悉陈书菁的人都知道,她工作起来有点像“拼命三郎”,认真劲和投入的精力让人难以置信,这也是参加工作以来养成的习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陈书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正因为在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自己的小家和儿子的照顾却相对较少,儿子甚至在高考期间都没有得到过她悉心的照顾,最终考了个一般的大学,这一点,也正是陈书菁静下心来感到愧疚的一面。“儿子在上大学后还是理解了我,这让我多少感到一些欣慰。”陈书菁说,“人是需要相互支撑的,看到学生们成长成材,并懂得回报身边的人,这是我最最高兴的事。”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从2001年至今,陈书菁连年被评为学院优秀辅导员,从没有一次间断。2008年、2009年又被评为院级先进个人。2007年,她所带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02125班获省先进集体、市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等等。面对成绩,陈书菁不骄不躁,她深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正是这种大爱支撑着她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未来的日子里,这种信念也必将引领着她走向更辉煌的明天。(办公室 计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