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督导简报第1期(总第10期)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1-22   浏览次数:98

 

本期目录

 学院开学第一天教学秩序井然

教师节座谈会:开门纳谏共谋发展

思政部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活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实施计划

项目导向边做边学的课改实施情况

 

 

 

 

 学院开学第一天教学秩序井然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校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教学秩序一派井然。党委书记石象斌,院长王国武,副院长姚卿佐等在相关系部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系部、课堂,检查上课情况。

        早上8时,随着上课铃声响起,院领导们先后来到信息与智能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系,根据课程表,对照上课时间、地点,对教师到岗、学生到课、教学设备运行、教学环境卫生、课堂教学秩序等进行了全面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授课教师全部按时到岗,准备充分,教学认真;学生到课率高,听课认真,精神饱满;实验实训室等教学设备运行正常;教学环境整洁舒适;教学秩序有条不紊,课堂气氛活跃。

 

为确保新学期教学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各系部及早安排了新学期开学准备工作。新学期伊始,各教学单位准备充分,措施得力,工作落实细致扎实,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全院师生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新学期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好头、起好步。

 

 

教师节座谈会:开门纳谏 共谋发展

 

晨曦细雨育桃李,金秋硕果慰园丁。值全国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7日下午,学院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倾听教师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十三五”规划的意见建议,向全院教师送上节日祝福,表达关爱之情。院领导石象斌、王国武、韩光辉、马莉莉、姚卿佐等出席。

座谈会上,院党委书记石象斌、院长王国武代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管理及服务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和为学院建设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全体退休老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教师是国家发展的奠基石,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主力军。学院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广大教师积极贡献。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实现学院“十三五”规划蓝图,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座谈中,院领导对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希望广大教师勇挑重担,争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树师德,铸师魂,立师道,怀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用爱来培养爱,来激发和传播爱。真真正正视学生如亲人,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与会教师积极踊跃发言,共话学院改革发展大计,大家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畅谈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既提出了诸多问题,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言辞中饱含对学院发展的关心关爱之情。

 

 

思政部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活动

 

   9月7日下午,思政部在信息中心中108办公室开展《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由思政部副主任时美英主持,原思政部主任、学院教学督导员施民宪及思政部全体专任教师参加了备课活动。

围绕《形势与政策》的专题设计选择、教学和考核等环节,与会教师展开了积极讨论和广泛交流。结合开学一周以来对多位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的随堂督导听课情况,施民宪积极肯定了任课教师的专题选择和教学设计,指出《形势与政策》在专题设计上,要结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发的《2016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密切联系学生专业、职业的实际,要利用好现有教材和其它教学辅助材料,努力实现课程启智育能、调整思维和引导行动的教学目标;《形势与政策》在考核上,要突出体现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要注重过程化和规范化考核。

为推进本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与会教师还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设计”等展开讨论。(思政部督导组)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1、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推行了教学改革,各门课程的改革深度有所不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模拟电子技术》等2门课程确立为院级课改课程。本教研室要严格按照目标要求,认真组织,精心谋划,制定方案,落实好各项课改工作,确保课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基本上实施了项目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导向,在部分班级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验、实训”一体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时间安排方面

教学内容需要完成后续课程所需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教学形式包括实验、实训、仿真验证、理论分析,教学时间较紧张。周学时安排松散,不能及时完成教学项目。

(2)实践教学条件方面

专业老师监职管理实训室难以兼顾,导致元器件管理、仪器维护不够及时,实训设备的准备不足,影响实训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实训项目仿真所需的电脑不足,多数班级不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软件仿真实训。

(3)学生学习方面

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不良,“模电”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原理复杂等特点,很多学生感到“模电”学习入门很难;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影响了“模电”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导致教学项目改革推进困难。

(4)教师教学方面

部分老师对课程改革理念认识不同,由此导致教学的不适应,影响了课程改革和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分析

充分调研后续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典型岗位需求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由不同的教学项目组成,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新技术的教学内容,采用新方法、新手段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将实验、实训、理论分析、软件仿真等不同的教学形式融入教学过程。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特点,不可采用统一、划一的教学改革模式。以社会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目的,课程教学改革形式可以多样化。

(1)创建虚拟仿真环境。许多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虚拟仿真软件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的教学速度快,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通过多媒体将仿真过程展示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清晰,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

(2)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完美集合,并辅以实物,使课堂的形式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运用开放式教学,建立创新实训室。

(4)参加竞赛,以赛促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比赛的平台,将实训场地扩展到赛场,通过比赛提高实际项目的技能。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特别是部分自控能力较强、学习主动性较高的同学,岗位技能、专业素养提高较为明显。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位教师难以照顾所有的同学,部分同学组织性、纪律性差,在实训室较为宽松的环境下缺乏理论课堂的严肃性,不能够认真动手操作,学习效果较差。

4、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问题分析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现有的教学改革成果全面推广有一定的难度。如上课班级较多,实训室数量不够;班级人数多,实训设备不够;实践操作课,一位老师兼顾不了;专业老师监职管理实训室,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为推广教学改革中分别取得的教学成果,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教研活动交流与研讨推广各门课程的教学成果;

(2)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交流提高;

(3)课程组集体备课,交流学习;

(4)召开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交流课程的学习心得。

5、课程教学改革的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实训室建设、管理;建议设立实验员专人管理实训室;

(2)加强与企业联系,在企业参与下进行课程改革;

(3)深入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

(4)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时的学习兴趣;

(5)加强教师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训练,树立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信心。

在2016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系将继续推行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的经验与成果,进一步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将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不断推广。 (电子工程系督导组) 

 

 

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实施计划

 

一、实施目的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加强我院体育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学院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切实提高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内容

1. 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完善落实学院体育各项管理制度,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做到学院体育活动有章可依,使学院体育工作更加规范,合理和科学。同时充分发挥体育资源作为宣传媒介的优势作用,以丰富的体育活动为平台,及时全面地宣传学院形象,提高学院社会影响力。成立体育活动领导机构,制定较完善的体育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法,从制度上保证学院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使之形成科学的体系,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2. 严格课程设置 健全保障机制

目前,我院体育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体育课时开设不足,五年制学生前三年开设体育课程,专科层次学生只开设一年体育课。班级人数按学院规定需在45人,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在2015-2018年,学院将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院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同时努力开设全院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使我院学生至少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3.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20门的体育项目,体育课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可接受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在传授技术动作的同时,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体育知识。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同时,学会欣赏运动比赛,让学生在课外练习和活动中时,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和胜利的喜悦。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4. 深入开展第二课堂与竞赛

将体育第二课堂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课间操和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月举办一次校园体育竞赛,不同项目交替开展,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能够不断的得到体育活动的熏陶,增强班级体育氛围,增加班级凝聚力。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春季或秋季田径学生运动会,不定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学生参与面达到60%以上。

5.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建立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建设,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全面衡量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形成全院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并存档;把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不予毕业;尝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

6.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实践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要求他们与社会进行交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通过联系、组织、参加比赛;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筹集资金方面等,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思考、交流与反馈、努力与挫折中,社会实践能力不断经受考验,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得以很好地提高,为自己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7.落实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

三、预期结果

1.持续推进以“体育竞赛”为中心推动学院体育活动的开展,科学合理安排体育竞赛,以此为中心,围绕竞赛主题,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同时,各系院围绕这些体育竞赛,积极开展了学生选拔比赛,吸引众多大学生普遍参与,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开展。

2.以每年度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为契机,结合学院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学院的特点,组织以年级以班为单位的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广泛地传播健康理念,使阳光体育运动人人皆知、提高扩大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骨干学生达到30%以上;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每个体育社团、俱乐部都要有相应的专业体育教师来具体负责开展体育活动。

3.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率和建设,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让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成为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展示运动才能的“用武之地”,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有足够、安全、良好的场地器材。开放所有学院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体育设施完全向学生开放。

4.学院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这样一个广泛的、多边的交往平台,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使学习及各种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5.使体育活动成为有利于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和行为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让学生通过相同体育活动兴趣走到一起,联系在一起,使他们青春的精力集中起来,发挥出来,改变他们自由散漫的习性,矫正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6.体育社团组织通过自己的表现,吸引一大批学生积极参加,牢牢占领着大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让大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7.争取2018年省运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团体总分跃居第一集团,多个比赛项目夺得前三名。

8.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均全面上升,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趋于提高。

 四、工作进展

2016年,足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体育社团发展良好,带动跆拳道、瑜伽等新兴体育项目体育社团发展,部分学生体质出现良好转化,学院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2017年,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全部成立,指导教师指导活动常态化,体育竞赛丰富开展,涌现出较多的学生体育活动骨干。

2018年,学生体育社团走上良好发展态势,互相合作互相竞争,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成为校园特色,在体育活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省运会成绩取得跨越式发展。(基础部督导组)

 

 

项目导向边做边学的课改实施情况

 

为落实《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院办[2015]25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系积极申报,有4门课程立项实施课改,分别是:《单片机应用技术》、《WEB标准网站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各课改负责人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教学设计融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于一体,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导向,落实“项目导向”教学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经过将近四个月的调查,我系新课改执行情况如下:

课改负责人

课程名称

取得的阶段成果

课改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建议

郭志勇

单片机应用技术

1、完善整体设计;

2、完善单元设计;

3、修订课程标准;

4、编写《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开发实践教程》电子档教材。

没有专门实践开发平台,只是在仿真软件完成。

建设建设基于单片机电子产品开发创新平台。

程淑玉

WEB标准网站设计

1、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和全部单元教学设计

2、构建“实践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项目训练、创新项目训练”三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3、对接企业需求和技能大赛,合理设计创新项目训练内容,将创新项目按照难易划分类别,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训练。

4、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七届服务外包创业创新大赛安徽省级赛项目正在筹备中,承办院级“移动互联网站设计大赛”。

5、量化考核方案,对接企业团队考核标准,实施“强强联合,弱弱联邦,让能力在同一水平线的同学组队”进行创新项目考核,合理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6、与平面设计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项目实训,在企业实践项目训练阶段,将效果图的设计与制作交给了平面设计课程,这样2门课程做到了系统的衔接。

课程内容设计面广,学生编程基础差,对Javascript编程根本不会,而课程这块的要求是在掌握基本的编程思想的基础了掌握Javascript的应用,会应用及简单的编写Javascript特效。

 

强化基础编程,让学生有面向对象和过程的思想。

强化网站建设过程的灌输。

江辉

Android程序设计

1、基于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要求,完成贯穿Android课程教学需要的项目。

2、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和部分单元设计。

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下学期开设Android课程的三个班级,每个班级人数均在30人以上,但北301实训室设备就24套,还有部分实验设备欠缺

增设实验实训设备

陈小永

网络管理与维护

1、完善课改整体设计;

2、完善单元设计

3、修订课程标准

4、完成校本教材目标制定

网络知识设计面广,教学实践条件有限,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

完善教学实践条件;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以上可以看出,各课改都具备以下特点:

(1)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基本过程

(2)精选和提炼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教学项目

(3)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分配独立项目与合作项目

(4)重视项目完成后的总结和评价 

   2、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以具体的实际工作项目为基础,将某一学科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计划、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在项目教学中打破了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和创造的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与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培养的最高成就目标。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前期社会调查不够充分,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差距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依据毕业生反馈意见制定适于发展需求的专业教学内容,实际工作任务或项目展开教学。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工作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听取企业专家对课程的要求和建议,适时地调整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尽量采用由专业教师参与的企业真实项目,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各项目的工作流程设计项目任务,按照 “信息收集——项目计划——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展开工作,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项目实施工作过程完整性不够

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的分析。新知识讲解时要抓重点,若能用案例或任务的实际操作演示方法进行,会更利于学生接受。师生对项目进行分析后,学生按照项目设计任务书进行项目的实施,任务书要明确指出要完成的项目内容、工作过程的先后,且对重难点以及学生易发生问题之处作强调说明。整个项目是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来进行的,教师要作好组织和启发式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保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并达到项目的要求。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巧妙设计并适当遗留悬念,在每个项目后都留有由学生完成的实习项目(此项目可根据公司实时项目来布置),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发挥拓展能力的空间,且教师对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课外知识也进行辅导,让学生掌握原理性的知识,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

首先,课程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功能导向。由于缺少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导致课程设计在学生知识掌握量上、技能训练度上,没有形成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定位,对学生学习完成课程后应该获得的岗位核心能力缺乏功能引导。其次,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由于课程内容编制并没有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学生毕业缺乏核心就业能力。课改教师是编制课程内容的主体,依然存在重理论和学科化倾向等现象,忽视课程内容与就业核心岗位能力的联系。第三,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模式简单、教学策略缺乏设计,课堂教学存在教师围绕教材机械备课,按照教材内容播放课件,课堂教学缺乏讨论、实物展示和制作等现象。

3、结束语 

课改中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项目导向式”教学,改变了过去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中的诸多不足。过去大部分同学只能完成一些单项的训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在学习中依赖性较强,习惯于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实训任务,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实训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在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又增加了多种实用性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师傅,以教会学生完成一项工作为最终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清晰。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项目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项目教学过程中,项目的确定要经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找到合适本专业、有技术含量的、符合社会用工的项目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直接与未来的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学起来更有针对性。(信息与智能工程系督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