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质量年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建设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推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学院决定在2021年开展“课程建设质量年”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推进“三教”改革,立德树人,扎实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推动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科学构建课程体系。3月份以专业为单位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研讨”活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质量,产出导向,反向设计,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研讨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研读专业需求分析报告及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明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职业面向及相应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

2.分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能否反映专业领域发展趋势、是否满足专业人才需求及就业趋势。如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3.明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践明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课程设置是否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能否满足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

4.对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意见等其他内容。

通过研讨使教师进一步明晰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课程整体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大力推进专业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研讨形成课程体系优化意见,并体现于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二)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建设一批教学示范课,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引入和使用一批校外优质课程,不断提高教师建设课程的能力。通过完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资源,高效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在以下方面开展高质量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组织工作。

1.课程内容优化设计。课程内容需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具备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内容。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2.课程思政。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3.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严格落实教师工作规范,课前做好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教学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开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维护课堂教学秩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强化师生互动,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有效教学。课后积极沟通,答疑解难,巩固所学。

4.课程资源建设。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有完整的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教学项目与案例、参考书、实验指导书、题库等。大力加强在线课程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和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5.课程考核评价。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考核方案,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坚持标准引领,对标设计试卷、课程设计等课程考核材料。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本次活动,在学院现有课程基础上,完善100门、增加40门左右的优质示范课程,实现已有课程和计划开设课程的课程标准全面修订完善,以满足教学改革需要。

(三)加快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加大体、美、劳课程建设力度。巩固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成果,优化美育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推动思政课程等全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引进优质资源,在全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美育、健康、创新创业等通识教育选修课。

(四)做好特殊时期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教学。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教育教学,做好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推动混合式教学。加强质量监控,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科学安排教学任务,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组合拳。

(五)开展课程建设示范交流活动。学院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建设等专题培训,各系院开展教学示范课、MOOC课程等省级以上优秀课程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并将交流成果以新闻稿、专题报告、案例集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4月至5月、10月至11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对所有专业核心课和思政课程等公共课开展教学方法专题研讨。加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基于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探索和推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探究式、参与式、个性化教学等多种应用模式,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职业技能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七)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革新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形成性评价指标,丰富过程评价内涵。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技能水平评价合理性。

(八)狠抓四严管理保障教学秩序。持续加大“严学、严教、严管、严考”力度,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监控,严格课堂教学秩序,严肃课程考试纪律。强化教师课堂管理责任,严格执行教师基本教学规范,严格开展专项教学检查,严格执行教学事故处理。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听课制度,严格落实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制度。严格落实教材选用与建设管理,拒绝“水教材”进课堂。建立和完善“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反馈、及时改进机制。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学院全面负责和各系院具体负责的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教师要切实承担起加强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责任,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二)强化督查,确保实效。学院和各系院按照方案中活动计划安排,对各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开展检查指导,及时把握质量年进展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将检查情况作为教学诊改工作推进的重要指标并纳入教学考核,以确保质量,务求实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注重典型培育。鼓励各系院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典型培育活动,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践案例在学院推广。

 

 

 

202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