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督导简报第2期(总第11期)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1-22   浏览次数:211

本期目录

 

院领导指导经济管理系教研活动

掌握教学信息  提高教学效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问题剖析

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研究

履行教书育人法定义务   争做“四有”合格教师

 

 

 

 

 院领导指导经济管理系教研活动

 

11月9日下午,王国武院长、姚卿佐副院长、教科处方庆山副处长一行三人莅临经济管理系,指导经济管理系的教研活动,参加了经济管理开展的“加强学风建设,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主题研讨会。

讨论会上,经济管理系陈克军、谢菁、黄银莉等老师分别从改革教师的教育工作理念、塑造教师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及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听取了老师的发言后,王院长和姚副院长对老师的观点予以充分的肯定,对提出的意见当场反馈,并就一些问题与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

最后,王院长就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总体要求,一是思想认识要提高。全体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育人成才最重要;二是教研工作再重视。教师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强化教研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专业结构的再优化。专业建设要以“做大、做强、做精”为主要目标,从专业市场化、师资队伍的外引内培、企业合作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完善专业的发展规划;四是学习能力再提高。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掌握教学信息   提高教学效果

 

10月26日中午,督导室在电子工程系召开教学信息员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改进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院督导室程伟主任、电子工程系督导组蔡俊组长、袁媛老师、学生会干部以及各班学生信息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座谈会主要调研开学以来的教学、学习以及学生管理情况。首先,院督导室程伟主任扼要说明了本次信息员座谈会的意义和作用,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随后,各班信息员根据前几天在班级所做的调研,对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班级情况等实事求是地进行了发言,主要有:部分学生玩手机、抄作业; 16级新生学生兴奋期已过,学习有所松懈;天冷后迟到较多,教师课堂管理要严格一些;有些课程教学进度有点快等。

蔡俊组长对学生信息员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现场解答,并将对所有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反馈、整改。如加强教风建设教育,要求全系教师要严格考勤、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完善考勤表签字上交规范程序;加强学风建设教育,要求各班级辅导员加强校规校纪的教育,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必须加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信息;针对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系部督导组采用个别谈话、信息交流等形式反馈意见并提出整改要求;加快课程教学改革步伐,要将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及时推广,提高教学效果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对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调整,原来的7门课改为了4门课。2009年,其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又做了新的调整,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

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比较而言,概论课是一门很特殊的新课。特殊性在于这是一门复合形式的课程,64学时非常多,教学任务非常重,现实性非常强,而且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难点、热点非常多。既要讲政治,又要讲理论,这五个“非常”对讲课教师绝对是一种挑战。况且,原来可以分别讲授的2门课程,现在却把它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课程,客观上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开好概论课,真正让多数学生通过学习,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理解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精神和内涵,从思想上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四项基本原则,支持改革开放政策,从而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并能践行在个人的人生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深下一番功夫。对此,授课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

概论课内容是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国家教育的专门部门审定的,具有不可否认的权威性。作为授课教师,在教材的内容上没有修改的余地。授课教师的着力点,只有集中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来。而且,面对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传统的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党中央高度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种因素形成倒逼力量,迫使包括概论课在内的高校思政课,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入耳、入脑。而实现这一要求,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也就是说,提高教学质量是目的,我们把它类比为过河,过河就需要找船或搭桥,船或搭桥就好比教学方法,两者需要选择,当把船或搭桥类比为教学方法,还有一个传统和现代之分以及效率的问题。选择现代的船或搭桥方法,就要摒弃传统的船或搭桥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且体现时代气息。同理,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一番改革和创新,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潮流,探索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为大学生欢迎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的。这样一来,对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探索问题,自然就顺理成章,摆到授课教师面前。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和举措,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结合教师自我特长所采取具体的教学的样式。概论课教学方法当然也是授课教师根据该课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加上个人要素所采取具体的教学的样式,本课最大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既要从教学内容上把讲政治和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要把它与受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紧密联系,三者的有机统一,决定了概论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采用。

前面已指出,概论课的教材是由教育部门统一编写的,并由高层政治领导审定,其所有内容都反映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因此政治性被贯穿于教材内容之中,教材内容也被染上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围绕当下执政党治理国家所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的说明书。在此,教材内容与政治相结合。政治性高于教材内容,教材中的理论必须服从政治。

“90”后的大学生,不能不说不关心国家大事和政治,但对概论课而言,他们心态却不简单。概论课是考试课程,通过最重要。学生深知这一点。可是教材内容里,很多学生在中学都学习过,甚至有些省的高中,政治课所讲的内容,一点都不比现在学习的内容差。内容重复、教材编写单调,再加上当下社会存在严重的“假、丑、恶”,知行脱节,一些地方的腐败现象十分猖獗,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都使许多学生对概论课的内容产生怀疑,因此实事求是的说,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缺乏热情,逃课现象非常普遍。在教学中,必须有的放矢的增加思想教育的内容。

上述这些,课改小组在教学方法中有针对性的实行一些改革,在运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时再加上其它一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尝试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1.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认真的学习概论课。所谓“一分为二”的方法,就是用哲学中对立统一的方法,指导概论课的教学。我们知道,当今中国社会社会反差巨大,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贫穷与富裕、先进与落后、腐败与廉洁、文明与丑陋、虚伪与正直、真与假、善与恶,还有忽悠、知行不一,都极其鲜明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他们不可能不了解这些,而且现实中国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十分严重,也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灵。他们中许多人不愿意上概论课,更不相信政治理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从事概论课的教学,首先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场,在坚持正面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不回避社会发展的另一方面,把党和政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原原本本的告诉大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既让他们克服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学会全面辩证的看问题,更要让他们懂得事物发展、理论应用到实践还要有一个时间性、过程性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国情复杂,理论指导实践更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还要让他们树立坚定信念,坚信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性。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组织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改变对概论课的片面认识,使他们端正学习心态。

2.采用国情教育的方法,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理论来自客观实际,但理论总是抽象的,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理论中不感到枯燥无味,就要在理论教育的同时增加一些具象的内容,具象直观生动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中国国情,采用国情教育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反映中国国情的DVD,让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国情,然后教师再进行理论教育。课堂上,我们有针对性地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国情录,学生非常认真的观看,极大的增强了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播放伟人传记片的方法,让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伟人,使他们产生更进一步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动力。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于概论课涉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如果按通常的教学,平铺直叙,也可以。但是,对学生思想特点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在许多学生印象中,毛泽东和邓小平形象是有欠缺的,这和他们没有全面认识两位伟人有关系。中国有句成语:爱屋及乌,如果他们能全面真实了解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话,那么这会使他们从心灵情感方面获得某些感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以领袖人物命名的理论的热情。采用多媒体播放毛泽东和邓小平传记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毛泽东和邓小平最重要的渠道。真实让人感动,敬佩促进学习。

4.运用写学习总结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从思想上把书本某些理论和现实进行比较对照,梳理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传统的理论教学,很少组织学生写学习总结,更缺少交流。原因在于理论教学强调灌输式,不注重理论与思想的关系。客观现实是,学生在学习了概论课的理论内容和许多理论观点后,他们自己对周边环境的感受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平衡性、社会两极分化所造成贫富差距的巨大反差,社会腐败、严重的环境污染,某些地区党政部门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面严重的知行脱节,会引发学生思想上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进而对概论课的某些理论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通过教学中对社会热点问题给以合理的解释,通常所说的解疑释惑,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恰当形式的总结和梳理以及自我表达的机会。即给学生思想上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时间和空间。运用写学习总结交流的方法,正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通过把理论学习与自我审视、排察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困惑结合起来,自我思想内进行碰撞、替换、洗涤,以此提升思想和理论的素养。从总结这种思想发展的一般形式看,这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运用好这种方式,对人的思维和思想都有重要的发展的意义。李长春同志在回忆母校的文章里特意讲到一个师训“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就反映了总结这种思维样式在促进人的思维能力、思想发展方面上的突出作用。课改组老师在概论课教学进行到期中检查时,就布置学生课下写出“学习前几章的心得体会”,并从中选出有不同特点的文章,让作者作典型发言。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课改组老师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体会,零距离的观察和触摸到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思想认识,一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学生思想情况,为提高和改进教学提供了参考意见,另一方面看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确有某些方面思想和理论上的提高,既替学生高兴,也为自己的教学努力而收到回报感到欣喜,同时更感到概论课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实在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课改组老师甚至认为,写学习总结这种方法应该在思政课的几门课程中都要实行,课程考试的内容里就应该让学生总结整个课程的学习体会。

5.对即时性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及时给予点评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概论课的教学周期,一定会有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也促使他们在急切了解情况的同时更想听取授课教师的观点。学生们的这种想法,对概论课教师就是一个挑战。不回答吧,学生有强烈的要求。回答吧,你教师就要了解情况,公正客观,而且尽量少而精发表自己的意见。课改组老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在尽可能客观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把即时性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与概论课中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力争有理有据发表自己的观点,满足学生的要求。比如,由2008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国内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就是当时一条重大的国际事件,对此,学生就有了解情况的意愿。课改组老师根据自己掌握的基本情况,及时在课堂上给以介绍,并且多次向学生讲述中国政府的对策。这种方法的应用,从表面现象看似乎只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其实,这种方法恰巧是包括学习概论课在内的整个思政课的总体目标要求之一,即帮助学生要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认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已知的社会科学的理论分析认识现实社会的林林总总,并得出正确认识和判断。正如前面已经指出,概论课的特点是5个“非常”,其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环境,世界还是普遍联系的,任何国内国际重大事件都会在概论课的某些内容里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所以说,对即时性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及时给予点评的方法,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也是欢迎的。

6.对概论课的不同章节可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入耳、入脑。“法无定势”。概论课的每一章节,再结合学生的特点,课改组老师认为都可以灵活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甚至,同一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专业班级,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前所述,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中,课改组老师采用多媒体播放伟人传记片的方法,在讲授“一国两制”理论时,又采用历史叙事的方法;在讲授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时,课改组老师通过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这需要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者三者的统一来确定的,并经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和调整。

7.综合运用多学科的隐性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最大化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方向思考。教学方法分为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显性方法指教师采用明显的物质手段作用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给予明确的反馈的方法。隐性方法却只是教师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并通过语言等信息方法作用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并没有明显给予反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显性方法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隐性方法却润物细无声,有只可臆会不可言传的效果。

总结看:上述概论课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讲政治、讲理论、讲思想的三结合;两个方面;(主体和主导)和两个特性(显性和隐性)的统一。改革仍未有穷期,探索还要继续。(思政部督导组)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问题剖析

 

1.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传感器技术》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动手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掌握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技术,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近年来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问题的调研,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传感器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目前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一个学期,传感器技术教改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分析

传感器技术课程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目前完成情况如下:

(1)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传感器课程改革采用项目式分模块的实施方案,教学实例选取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温度、压力、光电等传感器案例。在充分分析项目实施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传感器,完成从电路实际到实际传感器制作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传感器技能的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完成了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按模块分项目进行设计,课程按技能递进共分三个模块,其中第一个模块是基础技能,要求具备分析测试差动放大电路、电压比较电路、相敏检波电路等基本电路的能力;第二个模块包括传感器设计与制作的各个项目,其中要求能完成电路设计到传感器制作与调试的整个过程,分组完成酒精检测、光电开关等、电容助听器、温度传感器制作与调试;第三个模块式能力提升与拓展模块,立足电子设计竞赛,拓展知识面,提升应用能力。

(3)修订了课程标准

经过企业实际应用能力需求,按项目子情景模式,完成了整个课程标准的修订。

(4)完成了课程单元设计

经课程组研讨与分析,按照任务分析、任务布置、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的全过程完成课程单元设计。

(5)正进行课程改革校本教材编写

传感器校本教材目前正进行编写,预计下学期可以使用。

(6)设计开发了部分实验实训项目

课改组目前完成酒精传感器、楼道自动开关、电容助听器、温度传感器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3.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传感器课程本学期没有实际授课,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前续课程的衔接度不够

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需要学生具备电路的分析与检测能力,这些技能会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基本课程中获得,比如传感器中在应用比较多的电压比较器、差分放大器、相敏检波器、A/D转换等基本单元电路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授课中并不一定作为授课重点,如果能够打破课程组的界限,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自上而下确定每个阶段课程授课内容,专业课教师参与制定专业基础课程授课计划,以解决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能力的衔接度不足的问题。

(2)实验室硬件建设不足,不利于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发与实施

相对于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而言,综合性实验不是简单的几门知识融合,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以单片机和多传感器综合检测为主,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辅的实训项目开发,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但这需要较多的实验耗材,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在传感器实验室建立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有效节约耗材,但目前传感器实验室的电脑良莠不齐,不能保证仿真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还需继续深化

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选择与蚌埠富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对接合作,目前企业只参与课程标准的修订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制定,由于是非订单合作,企业出于技术保护的原因,并不愿意我们参与传感器生产关键工艺技术,因此在实际项目选择上,与实际生产应用并不能完全吻合,这就造成了目前课程与企业合作还有继续深化的空间。

目前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正在继续,下一步将根据剖析的问题及一步进行整改,顺利完成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电子工程系督导组) 

                                     

 

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研究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人才价值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职业化程度。通过调查走访企业,我们发现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不局限于学历层次,而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对于以技能为主体培养内容的高职教育,要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和培养。而这一点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管理类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是在长期的与人、与市场、与社会的相关的管理接触中予以体现,因此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高低成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极为重视的人才选择标准。

1.职业素养理论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它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此理论将一个职业人比作是漂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将职业素养分为露出水上的部分和潜在水下的部分。职业技能是露出水上的部分,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则属于潜在水下的部分,正是潜在水面之下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人的显性素养部分,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

2.企业对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需求分析

通过企业走访的形式,经济管理系督导组对校企合作单位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记录和整理了企业相关负责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现概括如下:

(1)较高的道德素质

企业要求高职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比如:诚实、正直、忠诚;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操守,能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具有奉献精神。

(2)较好的专业素质

企业要求参加工作的高职学生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要求动手能力强。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做账技能;国贸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听说技能,能和外国客户顺利沟通,能撰写外贸函电。

(3)健康的身心素质

高职学生需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基础。同时,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释放压力,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和失败,最终走向成功。

3.提高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途径

通过研讨,建议从以下方面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关注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结合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验实训课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养成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同时,在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理想。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要求自我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筹划未来,为自己选择一条真正适合的发展道路,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经济管理系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将继续开展职业规划。

(2)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职业素养,提高培养效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培养学生事宜;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凸出培养职业素养;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职业素养。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激励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会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积极作用。

结语:

提高经管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将会涉及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统筹工作和协同合作,不断探索。(经济管理系督导组)

 

 

履行教书育人法定义务   争做“四有”合格教师

(2016年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会议发言)

 

1.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法定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三项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规定,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等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标准。  

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是我们教师的法定义务与职责。

2.我所理解的“教书育人”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具有双重性质 ,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个体的引路人,另一方面教师又是国家的代言人,教师是代表国家根本利益、主流文化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形态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因此,无论从受教育者个人成人、成才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和国家要求的角度,都要求教师必须在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由“错误”向“正确”转变。也就是说,高校教师“教书”中必然包含着“育人”,教书的人就是育人的人。

我们通常所说的育人, 就是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塑造人的心灵,改造其主观世界,从而提高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这一转变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具体内容,一是使学生从无知向有知的转变, 二是使学生从错误的认识向正确的认识转变。这就意味着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 而学生的根本转变应该是世界观的转变。因为,只有实现“学生世界观的转变”,才能改造学生主观世界,使学生形成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能力,实现从“错误”向“正确”的转变,进而才能培育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师生交往和人格感染,以自己正确的思想观点,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示范,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持续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公民)(参见杨克平,傅晓燕.教书育人: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J].中国高等教育,2007( 1))。

3.怎样才能教书育人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等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书育人”就是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就是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渗透到教学活动中,特别是不能将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想、思潮有意无意地带入课堂,误导学生。

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如何转化为教师具体的实际行动?根据我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总结如下。

(1)一个前提:自觉的育人意识

 只要是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或轻或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我们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养正”和育人的法定职责,始终把学生当成是正在成长中的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全力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努力使他们从错误转向正确。

(2)二个基础: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坚强的意志

仅有一个育人的自觉意识,当然不够。把育人的思想意识转变成有效的实际行动,最好办法就是炼就过更的业务能力,并保持“永不放弃”的决心与坚定不移的意志。业务能力与水平是教师履行职业的基础,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学识,更应该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教管理的就应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与能力,教电子商务的就应该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的实践经验与能力,教法律的也应当具备解决法律实务的经验与实战能力,等等。因此,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院校比较,其业务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教师成长的压力也应该更大。

同时,在职业院校,教书育人,教师一定要具有“永不言弃”的信念,在教育全过程中保持一颗始终不变的恒心,坚信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定是会有效果的。

(3)三个条件:教育规律、学生和教师发展规律

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必须具有三个条件,才能实施有效的育人活动。首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育规律,职业院校教师还必须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如果教师对于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技术知之不深,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认识,就无法开展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发展规律,职业教育教师任重道远。职业院校学生,是能够成人,也是能够成才的,也能够在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深入地研究职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安排育人活动,“纠错”“养正”。

最后,职业院校教师还必须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律,谋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院校教师一定要深刻地认识与正确地评价自己育人水平与状况,增强自我认识。在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育人水平的基础上,职业院校教师节还要进行正确归因,调整并确定自己的育人奋斗目标,进行自我激励,激发育人的动力。目标已经调整,职校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战胜自我,自我提高。

4.我是如何教书育人的

(1)学高为师,教好书

我主要教授经济法课程。对于这门课程,可以说不需要教材、教案和PPT等任何教学材料,都可以准确地实施教学活动,法律概念与规则、教学使用的实践事例或者案例、法律问题等常备于脑海之中,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随时表达。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安排成竹于胸。学生课内外提出的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能够当场给予准确地回答与解释。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设计并实施情境与问题学习任务,如模拟法庭、法院旁听、设立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等。

(2)身正为范,做好人

良好的教育改变人生。良好的教育,需要“身正”的教师。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行能够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与道德假疵。在教学场所吃早点或者在校园道路上提早点,上课或者开会手机不离手,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场大声说话,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接听电话,经常在草地上行走等,作为教师,你是不能示范的!教师自己的言行体现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师对社会事件、校园事件、学生行为等的评价与观点反映教师的价值观。当学生问我“学校强制学生交保险费”时,作为老师就应当正确地解释此法律规定的意义与价值。当学生问老师“学校日常管理太严”,教师应当正确地解释“社会与企业工作纪律与要求需要”。等等。

(3)不言放弃,育好人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我们不能“容忍”,但是作为教师,我永远也不会歧视他们。对于这些不良行为与学习习惯,每当在教学与课外活动等场所,我都会友情地告知“正确的行为习惯应当是怎样的?为什么应当是这样的?”例如:同学在下楼梯时,还在看着手中的手机,我只要遇到,就会提醒学生“这样很不安全”。在图书馆,我曾经提醒过同学“不要吃”、“不要接听电话”、“键盘响声太大”等。我的心里,从来也没有想,这些事与我无关。也许,同学们现在不能够理解,也许有时会被误解,这些都不重要,这就是教师的法定义务与神圣职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法定义务。教师履行此项法定义务,其实说难也并不难。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你自己是否把自己当成是教师,你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这个职业。(经济管理系陈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