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督导简报第3期(总第7期)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1-22   浏览次数:98


本期目录

督导室对日常教学进行巡查

WEB教研室召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讨活动

经管系开展期中教案深度检查

电子工程系指导2016届毕业生开展毕业顶岗实习

机电工程系深入研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生普通话水平调查及提升对策探究



 

督导室对日常教学进行巡查

近期,按照工作安排,教学督导室六个教学督导小组分别就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日常教学巡查,并于11月26日召开了巡查情况通报会,各督导组分别介绍了巡查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日常教学巡查情况

1、整体教学秩序良好。

2、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能认真组织教学,无迟到和提前下课现象,但是部分班级上课互动较少。

3、实验实训课教学好于理论课教学,学生动手的积极性高。

4、教师的上课的状态和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状态,有个别教师上课状态不佳。

5、有个别实训实验课堂,学生在做项目的时候,教师没能认真指导巡查。

6、前一阶段,在多方齐抓共管下,学生迟到现象有很大改观。但最近两天天气变冷,学生迟到现象又出现反复。

7、有的学生中午的活动太多,影响下午的上课。

二、建议

1、加强对《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的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

2、要强化对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的管理引导。

3、教师要加强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的转化,加强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设计,适时与学生互动。

4、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和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5、正确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督导室)

  

WEB教研室召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讨活动

10月14日下午,WEB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举行本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会上,老师们一起开展了题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课堂教学为着眼点组织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打造富有教师个性特色的魅力课堂,实现有效教学,主力质量提升,开发和培育教师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载体,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活动中,老师们纷纷发言,对于教学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就课堂活动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讨论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怎样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解决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献计献策。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进行业务切磋,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好的教学方法,自我提高。正是在这种学习与反思中,探索与交流中,大家的智慧才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同时,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使教学研究更具魅力与凝聚力,让本教研真正地服务于教学,受益于学生。(信息智能系督导组)

经管系开展期中教案深度检查

为了规范教案撰写,夯实全系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从教案的维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经济管理系督导组对全系教师的教案进行了深度专项检查。

首先是教研室自查。11月25日下午,各个教研室分别对本教研室的教案进行了自查,教研室主任填写了检查意见。其次是督导组检查。11月27日下午经济管理系督导组对全系教师的教案进行了专项检查。闻学主任、乔刚副主任亲自带队,各教研室主任参加了本次检查。整个检查过程在公正、公开、客观、和谐的氛围下展开,督导组对每一位教师的教案撰写情况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详细记录和评分。

检查结果表明总体良好。所有教案反映出教师教学态度端正,教案书写工整,能够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撰写教案,每本教案都具有基本要素,如:授课计划、教学计划书、教学日志、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数、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设计、作业和教学小结等。然而,部分教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设计环节不够具体、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小结缺乏深度等。

对于教学小结部分,闻学主任进行了重点指导,认为教学小结应该探讨以下问题:本次授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是否得到解决?哪些方面是成功的?教学过程中有出现了些问题并该如何解决?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活动设计的实际进展效果如何?教学内容安排是否能合理?等。

对于教案的不足之处,督导组进行了整理,并撰写总结报告。针对具体问题,教研室主任与相关教师讨论,规范教案撰写,探讨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深入总结教学实际情况等。

本次教案深度专项检查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有助于全体教师清楚地认识自己教案的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案撰写规范、夯实教学基本功和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管理系督导组)

 

电子工程系指导2016届毕业生开展毕业顶岗实习

为了加强电子工程系2016届毕业生毕业综合实践工作,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切实抓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系部制定了“电子工程系2016届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工作方案”、“电子工程系2016届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实施细则”,各专业教研室分别组织开展顶岗实习动员活动,制定了“电子工程系2016届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校内指导教师安排表”。

海尔集团合肥工业园是电子工程系的合作企业,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5级开设有“海尔订单培养班”。10月份,电子工程系邀请海尔集团合肥工业园来校开展专场招聘会,应用电子教研室校内指导教师也参加了专场招聘会,通过招聘会进一步了解了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海尔的“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发展观念对刚入职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

2015年11月13日,电子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等专业27名学生赴海尔集团合肥工业园开展毕业顶岗实习。临行前,电子工程系给实习学生召开专门会议,对实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建立了海尔实习QQ群,以及时与学生保持交流与沟通。

为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12月份电子工程系将安排校内指导教师深入海尔集团合肥工业园生产一线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产线员工和实习学生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顶岗实习,收集整理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制定顶岗实习标准打下基础。(电子工程系督导组)

 

机电工程系深入研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构建出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新方式;在教学内容的构思和设置上强调项目的系统性,各项目理论和实训教学从内容到实施方法都不再是独立的,而是整合在一个个项目中,它们相互衔接、影响、渗透和补充,使原来各自独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每个功能模块在完整个体系统中的功能、运作机制及对个体系统的影响上。

能源应用教研室通过开展活动,深入研讨并落实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光伏系统综合实训》这门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学时数调整为26学时,实训地点分布置于光伏技术园和3101、3205D及3306四个实训室。实训项目从光伏组件生产开始,实训项目包括光伏小产品开发、设计、制作等。生产后的组件拿到3205D实训室进行测试,光伏园和3306实训室只要涉及光伏路灯和800W小电站的安装与调试,分批进行几个项目的实训,也可以进行光伏并网设计、测试以及BIPV的测试系统安装调试,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机电教研室围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重点改革了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内容主要是数控机床的机械精度检测、电气电路连接及维修、数控系统参数设置、PMC故障诊断及程序编制等,因为各部分的教学内容上侧重点不同,比如机械精度检测主要强调动手及数据处理能力、电路强调动手及分析能力、数控系统参数设置强调对系统的理解、PMC强调分析及程序编制识读能力等,所有不同的部分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机械精度检测主要采取现场演示,学生自主训练的方式;电路部分采用仿真接线加案例分析的方式;数控参数设置采用反复的自主训练方式;PMC部分采用1-2个典型的案例,较多的时间,透彻讲解,使得学生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及部分功能指令的使用方法,并由学生去尝试编制简单程序。通过讨论,所有教师一致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合理,不过最好能调整一部分项目到基础课中,做到课程之间的融合、衔接;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应随内容的改变而调整,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对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重要的是在执行和落实的时候要到位、可控;课程考核基本满足能力培养要求;课程的教学方法对实训内容较多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于考核方式,课程采用的是平时电路的连接图、参数设置实操、实验报告、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理论考试为开卷,主要考核学生的故障分析能力、电路的绘制能力等。

实训考研室围绕钳工实训进行了分析研讨,并提出实训安排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再分解钳工实训目标,作到心中有数,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学”还不够,有了掌握钳工技能的愿望,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的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作到心中有数。其次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随着练习的深入,训练其动作连贯,协调一致。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以合,则重点培养感觉技能,锻炼反应能力。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检测,多思考,多观察,通过科学训练,熟能生巧,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熟练的学生在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使用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将余量减少到约0.1mm,然后使用中锉再锉削十余次,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最后用油光锉修整。通过综合操作训练,有针对性进行课题练习,学生在熟练的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这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实训周的安排,以学生操作为主,但老师讲解与示范则尤为重要,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

教学做一体式模式的推行,需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包括生产实训基地功能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入、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技能实验和实训、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技术开发、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改革,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提升我系专业建设的发展。(机电工程系督导组)

 

学生普通话水平调查及提升对策探究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职业类学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成中,语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而其中口语的应用范围更大更广,使用频率更高。口语能力作为高职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往往被学校和学生个人所忽视。调查数据显示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整体偏低,普通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了解我院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态度和说普通话的水平,更好地推行普通话教学,我们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选择题的形式,对象为我院的在校学生,六个理科专业、四个文科专业。

一、 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

1.使用普通话情况令人堪忧

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说好普通话有助于消除方言带来的隔阂,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学生不说普通话,只有10%的同学一直使用普通话,虽说校园是学说普通话的有利环境之一,但对大多说理工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超过60%的同学只在学校使用或几乎不用。

2.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偏低

从对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80%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在中介语(方音特色明显的普通话,又叫地方普通话)阶段。调查显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呈一种纺锤状分布,水平一般的最多,说得很好和非常差的约在20%,对自己普通话水平满意的学生不足10%,被调查的学生中都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3.参加普通水平测试考证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自1994年国家开始试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来,推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学生对普通话者考证的热情却远没有计算机、英语等相关考证那样大。

很多学生参加相关考证的目的性特别强,就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对于一些招聘单位来说普通话证书并不是他们招聘时特别关注的,因此这个证书对很多学生来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二、原因分析

虽说推普工作一直都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从目前的工科类高职院校来看,这项工作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什么该类学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偏低呢,归纳起来,原因如下:

1.社会的语言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语言的学习必须有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还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然而现实是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还是方言被使用的时候多。虽说绝大多说学生从入小学起就接触了普通话教学,但由于环境封闭,他们还是基本上在使用方言,包括很多老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师,他们也不使用普通话,即使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普通话的比例也很小。另外社会不良风气也影响了校园的语言环境,一些暴力语言、粗鄙语言、“新人类、新新人类”的“火星语”冲击着校园的普通话教学秩序,甚至侵蚀着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把粗俗当时尚,忽略了普通话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重要体现。

2.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学习动力不足

从调查中得出,近40%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认为说不好普通话无所谓。在他们的意识中普通话只是一种简单的口耳之学,无非是张口读读、说说,没什么高深的理论知识,还不算是一门课程,登不了高雅的大学讲堂。因此也就用不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训练。他们没有把普通话放在一个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的高度来看待,这种思想和认识水平妨碍了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也阻碍了大学普通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

3.怕丑心理作祟,自信心不足

根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的53.06%人口会说普通话。我们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会说普通话的比例为95.5%,远远高于全国的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普通话水平令人满意。虽然会说,但他们平常不说,即使说,也并不标准。对“不说普通话的原因”,近70%的人是由于心理原因而不愿说普通话,因为入大学前一直说的是方言,入学后学校也没有相应力度的引领和要求,所以还是习惯性说方言,即使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可一旦由于发音不准引人发笑,就再也不愿开口。当代年轻人多不愿以缺陷示人,面对别人的戏谑或讽刺,他们干脆将自己的不足掩藏起来,索性不说普通话。内心的自卑或胆怯成为了他们学说普通话的最大障碍。

三、对策

1.加强宣传和引导,从新生入学抓起

我院对刚入学的新生第一学期并不开设普通话选修课,学校和教师也没有刻意去宣传,所以他们进校后多数人依然用方言交流。当后来再意识到要说普通话时,由于周围的人已经习惯了彼此原有的语音面貌,所以也就羞于改口了,最后索性如此,坚持不说了。因此要求学校在新生一入学,就营造“要说普通话”的氛围,通过张贴标语、广播来进行宣传,要求辅导员、任课教师来进行强调,通过开展普通话比赛等来进行鼓励。让新生一入大学就直观感受到语言氛围的不同,在彼此还未熟悉各自原有的语音面貌之前就改说普通话,这样即使说者开始时有些吃力和不自然,但也不会尴尬,久而久之,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2.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数据显示,不说普通话最重要的三个原因依次是:(1)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2)不习惯说;(3)说普通话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虽说学校的普通话氛围要好于社会大环境,但依然是有约62%的学生平时不说普通话。一般来说,习惯是遵从环境而形成的。作为学生一员,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习惯和潜在的规范都会对个体形成无形的压力和改造的力量。如果大家都不说普通话,个体也就会不习惯说普通话,长期如此,也许会内在化为态度,渐渐遵从了不说普通话的行为习惯。学校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普通话学习的环境,要教师带头,将普通话规范为必须的工作语言,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下与学生交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广播、宣传栏、标语、张贴画、教室和办公室的墙壁等来宣传和使用普通话,使学生中形成都说普通话、互促互进的氛围。如果学校能够有意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普通话,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普通话教学的质量。

3.完善普通话教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考试,具有毋庸质疑的权威性。“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积极作用就是推动全国普通话的普及,促进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离开推广普通话的目的进行测试,就违背了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初衷,不可能健康地发展,也失去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生命力。”(迟永长编:《普通话教程》)

学校的普通话教学和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要兼顾到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将会接触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比如通讯、交通、商贸、旅游、财会、文化传媒等,均是要求普通话语言环境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日臻完善,即使是个体私营企业也逐渐把会说普通话作为聘用职工的条件之一。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统观全局,切实抓好普通话的宣传、培训、监督、评估等工作,加强普通话课程建设,完善相应的教学设备,培训普通话师资力量,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考核方式。更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高校管理者应把学生应该讲普通话列为高等学校的校规来倡导执行,把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引导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手段来推广,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用具体行动来实践。这样,对有一定普通话基础的学生来说,训练出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还是不太难的。如此一来,学生就业时,如果能将普通话应用自如,就会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就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社会。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其中明确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对普通话的运用,国家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给以规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对自己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普通话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决不能狭隘地专注于某种技能的学习,良好的口语水平即便是对于那些与口语联系不大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因为将来工作中总少不了与人交流、团队协作、对外联系、相互竞争等,这些都必须依赖于口语表达。具有良好的口语能力,不仅可以近一步提高工科高职生的修养和品位,而且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基础部督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