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石象斌在今年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被采纳并交有关政府部门办理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19-03-07浏览次数:1208

本网讯  近日,接省政协办公厅书面通知,省政协委员、学院党委书记石象斌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加快构建我省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案已正式立案,交由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理。

提案指出,我省工业机器人产业优势与问题并存。一方面,具有健全的工业体系、强大的配套能力,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也存在产业研发能力不足、支持政策较分散、产品推广欠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

针对如何借时代之势,发挥优势,实现我省工业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提案从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多层次研究机构培育、人才支撑政策完善等方面建言献策,对我省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院校研发能力的提升、研究院所优势的发挥、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为适应我国制造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学院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成功承办第二届安徽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选拔赛,师生多次在全国全省技能竞赛中获奖,该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下一步,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紧抓现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办公室)

  

  

  

  

全文如下:

案  由关于加快构建我省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提案

提案人:石象斌(省政协委员、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提案内容:

案由分析

工业机器人是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我省发展制造业要顺势而为。历史的经验表明,一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力量的竞争,经济力量的竞争主要依靠制造业,制造业被视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而制造业中的工业机器人则被公认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这一点早已成为国际共识。例如,在德国提出的工业4.0,美国提出的“重归制造业”和《进制造伙伴计划》,欧洲提出的 “新工业革命”以及日本在推进工业机器人发展进程中都相继制定计划并大力实施。从国内来看,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均提出了要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划年度的七大重点任务,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度把握智能制造业趋势与意义基础上做出了的科学研判与英明决策。面对这样的历史趋势,我省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胸襟、更强的魄力、更大的力度、更实的行动,顺应潮流,快速行动,抢占先机。

发展工业机器人是我省发展制造业的理性选择,是实现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的底层逻辑。作为中部省份,我省正处在赶超沿海发达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顺利成功跃升和跨越,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利用自身独有优势。发展工业机器人,我省具有良好的基础与多重优势。我省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业基础扎实,工业体系比较齐全、项目配套能力较强,在省暨各市鼓励和支持工业机器人发展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建立起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等为一体的“芜马合”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拥有机器人生产、集成和零部件企业150余家,工业机器人制造水平较高,已经迈入发展快车道。我省科技创新“先手棋”下的早,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工程系统有效推进了安徽的创新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创新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机器人领域,拥有机器人研究院6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9个。既能借时代之势,又能发挥自身优势,实际上就找到了发展的杠杆点。这个点就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对此,必须清晰洞见。

人才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缔造者,也确实是当前我省发展工业机器人最大的瓶颈制约。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难以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抢占创新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所长、机器人领域著名专家毕树生教授指出:“当前限制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不再是关键设备和技术,而是专业研发和应用人才的紧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也表明,中国当前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20万,并且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续递增。根据工信部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相应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系统安装调试、系统集成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左右。预计2025年机器人工程师缺口量将高达100万人。就我省而言,共有高等院校141,其中本科院校32所(含一个985,3211),专科院校77所,独立院校11所,民办院校21所。专科院校已陆续开设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部分本科院校也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但从人才供给总量来看,每年低于2000人,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深化和推进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省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工业机器人产业研发能力不足。关键零部件在产品性能和产业化能力方面需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整体水平与进口品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二,工业机器人支持政策较多,但较分散,没有针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重点支持的政策。第三,引导和支持省内企业产品推广、品牌宣传方面还略显不足,工业机器人品牌知名度低,甚至连省内企业和高校对省产机器人都不了解。第四,部分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分离。研发人员多来自省外的研发基地,省内的研发人才的行业支撑力不足。第五,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水平与产业的发展不匹配。这充分表明培养和造就工业机器人相关人才迫在眉睫!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到了发展工业机器人对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在2019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两位主要领导均高屋建瓴强调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并对我省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提出了明确要求。

建议与意见

综上所述,我省的工业机器人人才数量、质量与实际需求差距明显,已构成推进我省工业机器人战略实施的最大短板。差距就是目标,短板就是方向,加快推进我省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迫在眉睫,特此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要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由省政府引导支持、省教育厅牵头抓总、科技厅、经信厅、人社厅、本专科院校与相关企业具体落实的“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加强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二、建立“梯级培养”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体系。当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机器人正在加感情化,尝试走近内心,变得像人。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科技集成装备,对专业人才有着多层次的需求,主要分为后端程序研发工程师、前台应用开发工程师、硬件模块设计工程师和运维工程师四个层次。与此相对应,需要摆脱高校各自为战的零散的自主行为,从战略高度,制定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建立“梯级培养”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体系: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合肥校区)、安徽大学等985211院校为依托开设工业机器人特色专业,培养机器人的基础研究及关键部件研发人才,培养一大批后端程序研发工程师、前台应用开发工程师;以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学院等为依托,设立工业机器人或制造专业,培养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应用人才,培养一大批前台应用开发工程师、硬件模块设计工程师;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学院、安徽国防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市主管的职业技术学院等理工科类为主的高职高专为依托,建立高职工业机器人特色专业,培养工业级机器人调试与应用人才,培养一大批硬件模块设计工程师和运维工程师;以相关中职学校为依托,开设特色专业,培养操作及维护人员,培养一大批运维工程师。同时,要将全日制培养与工人培训结合,高级研发人才与基层应用人才培养贯通起来,形成一套能够培养工业机器人各类人才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保证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与未来机器人强省相匹配。

三、落实“产教融合”,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路径及模式。 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应该重视发挥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作用, 建立“以用带研”的产学研拉动创新模式;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合作研发机制和平台,整合技术研发及市场运作的各类资源,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形成和转化;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形式进行专项经费支持,以企业的技术提升学校的研发能力,从而加强高等院校对企业的智力支撑作用。

四、着眼“世界一流”,支持高等院校建立工业机器人研究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以及国家级在皖的大院大所优势,有体系地成立工业机器人研究院所,鼓励企业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研究型本科)、联合应用研究中心(应用型本科和专科院校),发挥研究院所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优势。

五、实施“优才计划”,完善人才支撑政策,为机器人专业人才营造安心创业、专注事业的工作和生活空间。通过户籍政策、住房政策、基金扶持、税收减免等积极的创业政策吸引“双创”人才在皖创业;定向重点支持自主研发能力强的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适当补偿其科研经费投入,各类政策应向本体企业倾斜;对省内相关院校采购省产机器人作为实训设备组件的,进行专项资金补助,或通过首台套项目,优先支持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开发相关实训设备,并落地在省内、外相关院校;省内工业机器人相关竞赛应优先采用省产工业机器人设备,可以以机器人本体企业名称冠名赛事;组织高校举办一定等级的设计研发类、应用维护类的工业机器人学科竞赛,提高各个层级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兴趣和活动的参与率,营造全省上下关心、重视、支持和共同参与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良好环境。

  

返回原图
/